注重人文关怀,构建医患和谐

2017-07-07 08:34骨伤二科主治医师 吕耐山

我叫吕耐山,是骨伤二科的一名年轻医生,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《注重人文关怀,构建医患和谐》。

冬去春来,不知不觉间,我已经来院工作5年了,5年来,我从一个刚毕业的医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年轻的骨伤科医生。感谢医院为我们提供如此优质的平台,感谢领导和同事给我的指导和帮助,借此机会,请允许我向你们真诚地道一声:谢谢!

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……”当初步入医学院时高举右拳,庄严宣誓的情景还历历在目,十二年来立志从医,做一名优秀医生的信念从未动摇。但是,工作以来,我深深的感受到,我们不仅仅需要治病,还需要尽力改善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。我们面对的是有着喜怒哀乐的人,有时候一个微笑、一个眼神、一句善意的批评甚至是一句玩笑,就能拉近人与人内心的距离,让医患互相信任,在治疗上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尽管现代医学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,比如青霉素的发明、心脏移植的成功、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等等,但是不容忽视的却是现在对医学的失望和怀疑的气氛越来越浓,医学往往在很多方面面临着无助感,为此,许多医学界的有识之士也开始重新定义医学的目的,急切的呼唤人文关怀。希波克拉底说,你对待人的最好方式是你对他们的爱,对他们的事情感兴趣。美国著名医学家、人文主义者奥斯勒指出:作为医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,在看病人时,应当坐下来,哪怕只是30秒钟,病人会因此放松,更容易交流思想,至少感到医生愿意花时间对他的病感兴趣。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。我国传统医学也具有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,早在《黄帝内经》成书之前即有祝由的治疗方法,孙思邈的《大医精诚》曰:“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……”,也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大爱精神。医学人文不是外在于诊疗的一个“附属品”,其本身就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人文精神和医疗技术是医疗服务的两个方面,如车之两轮,鸟之双翼,缺一不可。忽视人文精神的医疗服务,是一种不健全的医疗服务。

读研期间,我的老师董建文教授教导我“面对病人,千万不要说你这个病没什么好办法之类的话”;科室里的上级医师也教导我,“我们不仅要为患者治病,还要帮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”,我始终不忘老师们的教诲,为了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,时常利用下班时间与患者及家属谈心,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,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指导。

2016年,有一位四肢活动不利的老年男性病人,来到我科就诊,在经过查体、阅片后,确诊为“脊髓型颈椎病”,此型颈椎病治疗上以早发现、早手术为佳。但是,在告诉患者治疗方案后,患者心理负担过大,始终因为担心手术风险而迟迟不能决定是否手术。我心里清楚,如果不手术,患者最终会出现全瘫,生活无法自理。于是,我每天利用下班时间和病人聊天,在聊天的过程中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,不做手术的风险,主刀医师的性格、特点,介绍主刀医师众多成功的手术案例,介绍手术过程中患者担心出现的风险如何规避,在不知多少次耐心的沟通后,患者终于同意了手术。术后,患者康复得非常好,我知道,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,但老人和家人却千恩万谢,老人康复后,经过与家人商量,决定向有关部门提交“遗体捐献”申请。老人的行为深深的打动了我,我们救治的躯体搭载着如此高尚的灵魂,我从这位老人的身上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,相信这能量会照亮我今后的行医道路,让我有力量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!

《大医精诚》教导我们,“其有患疮痍下痢,臭秽不可瞻视,人所恶见者,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,不得起一念芥蒂之心,是吾之志也”。医护人员比别人更多的接触到尿、便、痰、血,记得有一位不全瘫的病人,由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,加之卧床导致肠蠕动减慢,患者大便干结,试过了开塞露、肥皂水保留灌肠等办法,仍然无济于事,患者非常痛苦,家属非常焦急,情急之下,我带上手套,一点一点地为患者抠出了大便,虽然我的衣服弄脏了,但是看着患者不再痛苦的表情,我倍感欣慰。  

近期,我参加了我院组织的“高效沟通培训班”,在紧张而有序的两天培训里,积极参与,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团队第二名的成绩,通过培训,学习到了更多的高效沟通的方法,在近期的工作和生活中,切实应用,提高了与患者沟通的效率,也提高了病人满意度,在科室病号较多,工作任务较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医疗任务。

雷锋同志在日记中说,如果你是一滴水,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?如果你是一线阳光,你是否照亮了一黑暗?如果你是一颗粮食,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?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,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上?是的,我就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,心甘情愿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,用我的笑容,滋润患者的心田,用我的鼓励,照亮患者心中的黑暗,用我的尽职尽责,诠释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誓言!

骨伤二科主治医师  吕耐山